![]() |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云平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以“一核、四层、七载体”模式推动学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04 文章来源:电气工程学院 访问次数:30 一、建设思路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聚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以“崇德尚技·智控未来”院训为核心,围绕“德性涵养·润学风、技无止境·育学风、专业导航·促学风、职业发展·领学风”四层,依托“电气大讲堂、一站式社区、网络思政教育、育人工作室、主题班会、各类竞赛、志愿活动”七大载体,构建“一核、四层、七载体”学风建设模式,聚合各方育人力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养成自律自强意识,构建学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二、具体举措 (一)制度奠定学风根基,规范引领学习秩序 强化组织保障与顶层设计,夯实学风建设基础。学院出台《班级学风建设管理方案》《班级建设质量考核办法》等文件,成立学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以优良学风为主线,建立班级管理质量评价办法和“一生一项目”实施方案两套评价体系,重点推进学生学风管理、教师教风建设和重大项目活动落实。 (二)队伍凝聚学风力量,师生携手共促成长 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协同育人的四导师队伍,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社会实践等,开展“育人工坊、专题研讨、主题沙龙、素质拓展、主题班会、学生竞赛、高鹏驿站”等项目,实现学风建设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提升。依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学习委员-宿舍长”五级网格体系,及时反馈学业预警、心理问题、经济困难等学生情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面对双校区运行挑战,选派优秀辅导员、专业团队骨干教师、优秀党员和学生干部,采取“线上+线下”双轨管理模式,确保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有效落实。 (三)平台汇聚学风资源,拓宽视野激发潜能 借助第二课堂等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思想教育引领青年学生,以实践活动育心育人,推进“德性涵养·润学风、技无止境·育学风、专业导航·促学风、职业发展·领学风”专项活动。依托电气大讲堂、一站式社区、网络思政教育等七大载体,开展“匠人”进校园、中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端正学生思想动态;打造工业机器人等12个专业工作室,开展技能大赛指导、专业工作室学习汇报会等,培育匠心养成;组织五“育”并举·“职”引未来志愿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等,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四)榜样引领学风风尚,激励学生奋勇争先 建立榜样引领机制,挖掘榜样精神,激发全院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定期邀请技能工匠、企业导师、优秀校友开展专业技能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行业,彰显技能强国担当。依托班级助理、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等,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成立“一对一”学习小组,发挥朋辈榜样帮扶作用,建立高低年级间学习互助氛围。线上通过“电气小团”抖音平台,展示优秀学子和校友成才的励志故事,持续助力学院学风建设。 (五)班级夯实学风基础,秩序井然营造氛围 班级实施“三步跟进”工程,提质增效,加强全过程学风建设。第一年实行“耕耘计划”,以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班级建设为目标,聚焦学业规划和生涯启蒙;第二年实行“提质培优”,以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聚焦专业技能养成和创新意识培养;第三年实行“创效成长”,以培养学生正确就业创业观、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聚焦实习就业和持续发展。定期对学风建设优秀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励师生共同努力。 三、建设成效 自学院学风建设行动实施以来,学生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思想教育成效显著。以党建促学风,通过“党员进课堂”、经验交流等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增加,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显著提升。学习纪律明显改善。学院通过严格规范课堂纪律,加强宿舍文明管理,加大考风考纪的宣传力度,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违纪现象、考试作弊等行为显著减少。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课堂出勤率、学院就业率、学生参与专业社团人数等均有较大提升。学生获奖数量增加。2024年,学生获奖国家级4人次,省级58人次,市级45人次,其中,徐春钰等3人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高职组装备制造赛道国家级一等奖,并作为学校代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采访。田佳怡等同学荣获江苏省“最美职校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表彰。相关活动受到《新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紫牛新闻》《常州晚报》等国家、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教师能力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高职组)一等奖等省市级以上获奖30余项,7人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四、特色亮点 (一)搭建联动平台,加强全员育人,凝聚学风合力形成以学风建设为核心,校内外多平台联动,发挥多维协同共建,凝聚合力育人。开拓渠道。共建共享校校、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实践育人基地,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人员参与学风建设等。整合队伍。组建由领导统筹、教师主管、学生自治、家长协同、企业共建的专业化、职业化学风建设队伍,提高育人水平。 (二)实行闭环管理,实现全程覆盖,筑牢学风根基坚持“育人导向、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全程育人。班级建设。班级实行三阶段跟进工程,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明确阶段目标和重点,确保学风建设连贯性、持续性。重点帮扶。过程中重点关注适应性差、学业预警、经济困难、心理健康等特殊学生,建立“一生一册”档案和一对一帮扶,全程跟踪反馈学生情况。 (三)夯实五育并举,促进全方位培育,打造学风高地依托七大载体,以“思想育魂、技术育才、体育育体、美育育心、劳动育行”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引领。建立理论宣讲团、道德大讲堂、学习社等,引领青年学生发展。实践践行。建立校企、校地实践基地,开展“讲好常州制造故事 弘扬制造精神”“大别山烈士陵园寻访革命足迹”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融入实践教育。 五、工作展望 未来,要有序落实学风建设方案,围绕“一核、四层、七载体”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过程跟踪、动态评估,全流程检测育人成效。依托校企地合作、共筹资源、共同实施,通过校内外“双主体育人”,形成“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的学风建设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原文链接:https://yurenhao1.sizhengwang.cn/a/czjdzyjsxy/250629/2182389.shtml |
电话:0519-863310310519-86331333
传真:0519-86331666咨询QQ:4008-651-660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新中路26号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00244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