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小岗精神 锻造时代新人 ——模具技术学院实践团赴小岗村开展“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者:邵亭亭发布时间:2025-07-29浏览次数:35

7月21日至25日,模具技术学院“行走的知行课堂”实践团,在团委书记姚建的带领下,前往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该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成员们以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改革热土,用心体悟先锋精神,在充满活力的乡村大地上,将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担当动力。

踏寻改革足迹:在历史现场感悟“敢为人先”的精神伟力

小岗村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宏大历史。实践团首站来到大包干纪念馆,这里是探寻历史脉搏的关键所在。18位农民以鲜红手印开启“包产到户”这一惊世之举,那份“生死契约”的原件在展柜中默默诉说着他们的勇敢与决绝。讲解员说道:“不是靠等政策,而是靠闯出路!”这番话语如重锤般敲击着成员们的心灵,他们凝视着那斑驳的纸页,深刻体悟到改革源于对生存权最质朴的捍卫。

沈浩纪念馆则展现了另一座精神丰碑。从省城干部到“永远的村书记”,沈浩用生命诠释了“一心为民”的赤诚情怀。他穿破的胶鞋、手写的民情日记,让学子们深切理解“扎根”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劳动体验”环节,青年们俯身田间,汗水滴落在小岗的土地上。模具2336班的刘振宇感慨道:“亲手触摸这片孕育改革奇迹的土壤,才真正读懂‘改革从田野出发’的深刻含义。它让我们明白,最伟大的创造往往始于对大地最深切的敬畏。”

对话时代先锋:在思想碰撞中淬炼“知行合一”的青年担当

精神传承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温度与思想启迪。在《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活动中,严金昌、关友江两位历史亲历者与学子围坐交流。严金昌以《学习沈浩做基层工作好干部》为题,将改革闯劲与为民情怀融为一体,他表示“改革精神,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你们青年搞技术、做实事,也要有这股‘闯’劲!”报告厅内掌声雷动,合影中两代人坚定的眼神,传递着使命的交接。

学生自导自演的情景思政课《1978:十八个红手印》,让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成为历史主角。当剧情达到高潮,全体成员以按红手印的方式重现抉择瞬间,焊接2331班孙浩梁坦言:“按下手印那一刻,仿佛与前辈血脉相连——改革不是书本上的概念,是豁出一切的担当!”深化认知的还有两场专题报告: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之路》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安徽科技学院赵仁青博士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青年的成长指明方向“将‘小岗精神’融入血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问道振兴之路:在产学融合中探寻“机电所长”的乡村坐标

如何将“小岗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途径?实践团带着专业视角展开深入调研。在博士工作站,与站长雷松林博士进行了产学交流。双方聚焦“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与小岗精神、沈浩精神的时代契合”,就发挥模具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特色达成重要共识: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开发涉农模具技术课程、输送技能人才——以“机电方案”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家中,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令人动容。老人详细讲述了“大包干”的艰辛历程,并对新时代青年寄予厚望。临别时,他颤抖着手写下嘱托:“常州机电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实践机会,勇担时代责任,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纸嘱托,成为实践团最珍贵的“结业证书”。产业调研也取得了扎实成果:从凤阳酿酒古法与现代工艺交融的酒厂,到盼盼食品智能化生产线,学子们记录技术难题,思考模具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创新应用,为“科技兴农”播下希望的种子。

五天的实践锻炼,终有收获。团队成员检测2433班蒋媛获评“优秀学员”,实践团更收到主办方高度赞誉的表扬信。当青年的手与历史的红手印重叠,改革精神的火种已在心中燃起。小岗村的故事,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它已内化为模具学子“敢闯敢试、破冰前行”的精神特质。

未来,机电青年将带着小岗泥土的气息与改革先锋的嘱托,把“敢为人先”的勇气融入精密模具的制造中,让“知行合一”的实践成果在广阔乡村绽放光彩——这是对历史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供稿:姚建;编辑:邵亭亭;审核:汪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