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高校校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标准(试行)》,着力建设顺应新时代、满足师生需求的网络育人阵地,发挥网络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学校网络思政育人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三全育人”格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为保障,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价值引领、成长服务、学习指导相结合,推进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传统优势同当今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整合网络育人资源,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平台同频共振,构建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和成长空间。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方针、政治导向等贯穿到学校各媒体平台,主导网络思政主旋律。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将价值引领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唯一主线。依托校内外信息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资源,推进思政教育、学生服务、网络文化产品等深度融合,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
二是坚持遵循规律。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互联网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络时代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正确把握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关系、思政教育与综合服务的关系、学校教育与自主教育的关系、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关系、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关系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坚持育人为本。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不断丰富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构建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提升网络化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育人功效。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结合学校网站群建设和媒体矩阵,实现教育内容、技术应用和媒介资源的共享融通,增强“三全育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提升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机构设置和组织领导
成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主任由党委宣传部部长担任,成员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研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财务处、绩效管理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担任。中心办公室挂靠党委宣传部,负责建设工作的协调,整体推进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目标
在充分整合学校网络育人资源的基础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任务,融入学校文化,立足矩阵化网络思政平台,创作优质多元的网络文化作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主导网络思政主旋律,引导日常网络舆论,增强师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推进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到2025年,努力完成“三个一批”中心建设目标,即打造一批专业化网络思政领航员队伍,建设一批智慧化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创作一批精品化网络思政优质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举措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1)形成网络媒体联动矩阵。以强化校园新媒体联盟建设为依托,加强学校网络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形成立体化、全员化、融合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媒体联动矩阵。整合学校各类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品牌化校园新媒体矩阵,利用校内网站资源协同推进网络育人的介质融合、组织融合、队伍融合,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传播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传播力、引导力,进一步用互联网媒体思维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推进校园智慧思政生态建设。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跟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规划,贯穿“思政、服务、育人”目标,推进智慧思政课程平台、智慧学伴服务平台、智慧学工系统、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学分银行等数字化项目建设,促进各类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协同、互动、智能的校园智慧思政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思政育人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2.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1)创作和传播优质网络文化作品。积极整合全校网络资源,鼓励师生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创作“有主题、有内涵、有策划、有创新、有美感”的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加强创作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网络文化活动。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职业教育周、防诈骗安全教育等主题宣传;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校园优秀网络作品评选、校园先进典型网络评选等系列网络活动;组织好微展示、微党课、微团日等“微”系列网络教育活动。加强议题设置和矩阵联动,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学校网络文化影响力。
(3)依托重点项目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依托“‘智汇’融平台”“智慧思政课程平台”“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地方四史资源集成与教育中心”“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虚拟馆”等重点网络化建设项目,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基础内容,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度。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1)做好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依托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善校园舆情机防应对体系,加强师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分析研判,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探索开发师生网络思想行为特征及规律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和相关诉求,预警及预测师生网络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施策。
(2)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员培养工作,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等系列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媒介素养、舆情风险意识和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增强师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实现师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教育引导师生科学、文明、健康、守法上网,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
4.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
(1)建立专兼结合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把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以青年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加强网络育人研究队伍、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队伍、网络技术研究和开发队伍等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学名师、党政干部参与网络思政教育,培育一批网络思政教育名师。
(2)强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培训与管理。将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与管理,纳入学校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培训计划,通过定期培训、岗位交流、实践锻炼等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加强网络思政育人调查研究。依托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网络思政培训项目等,加强网络思政育人实践项目培育,积极引导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政育人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丰富理论研究成果,高质量指导工作实践。
四、保障机制
(一)完善机制。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协同联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二)条件保障。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学校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队伍建设、项目培育、作品创作、设备采购等,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中心配备不少于1名的专职工作人员及必要的兼职工作人员,且人员队伍较为稳定。配备不少于50平米的办公场所及活动场地,有满足办公活动所需的设施。
(三)考核激励。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体系、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突出成果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