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划(2024-2026年)
发布时间: 2024-06-27 访问次数: 13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划(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及《江苏高校校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按照《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方案(修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发展规律,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培育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志于在网络育人领域深耕细作的教师骨干队伍,发挥网络育人功效,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汇聚网络力量。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创建院校两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构建“递进式”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举措,丰富培养资源,压实培养责任。在过程中坚持推进“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网络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网络文化价值引领,把握互联网的发展大势,积极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坚持遵循规律合理创新,继承和发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适应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多样发展和分类指导,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的时代感、新鲜感和实效性。通过三年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素养高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师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打造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提高网络育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024-2026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目标一览表

类别

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

人员

规模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数

100

其中:专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人员数

8000:1

标志性

成果

省级(及以上)网络名师

1

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国家级网络思想政治作品获奖

1/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高校网络思政“金微课”评选等省级网络思想政治作品获奖

10/

三、要求与职责

(一)总体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包括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党务工作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要求是:具有在网络阵地上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战斗力,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一切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能力;能紧密围绕网络空间的学生群体,关心学生网络生活,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深入理解学生网络行为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政治意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网民正确辨识网络信息与舆论,正确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网络安全,正确看待个人在网络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主要职责

1.网络热点阐释。针对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围绕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监督和导向把握及时撰写高质量网络文章,主动发表话题,发表正确观点,形成主流言论,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学校改革发展引导正确的网上舆论。

2.网络作品创作。充分运用网言网语和图表、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积极创作一批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宣传和阐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能引发大学生较大数量的关注、转发、评论,有效发挥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3.网络人才培养。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工作实践等形式,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讲座、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等网络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法治意识。指导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网络文化建设相关活动。

4.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网络思政中心案例、音视频素材共建。开通工作室或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或网站专栏,通过建设,网络平台有长期稳定的流量,有较大数量的大学生关注群体。

5.网络机制研究。围绕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激励机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网络舆情引导和研判工作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申报校级及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定期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主要任务

1.加强选拔培育示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网络新技术应用技能的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文化三类人才的分类指导,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熟悉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加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设立专门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优秀网络团队和个人,实施“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培育支持计划”,将优秀网络思政成果纳入突出成果奖励办法,列为考核与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评奖评优依据。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站培育计划”,每2年培育校级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站不少于5个,产出优秀网络思想政治作品不少于50/年,规划期内培育出一支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有志于在网络育人领域持续投入做出贡献的网络工作骨干队伍,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二级网络思政工作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2.鼓励学术研究和专题研修。实施“网络文化成果培育课题研究计划”,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培育校级及以上网络思想政治专项课题研究申报获立项不少于3/依托“部、省、校”三级培训平台,发挥各类培训优势,选送网络名师培育计划教师、优秀网络文化创作教师积极参与中国机械政研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分会、新华社、江苏省网络思政中心等组织机构的各类专题研修和实践研学。学校全覆盖开展校级基础培训,定期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网络舆情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网络安全知识专题培训。规划实施三年内,列入“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站培育计划”的教师每人至少参加一次专题研修或研学。

3.打造特色品牌。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评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和学生好网民,每年集中展示一批优秀网络思想政治作品,表彰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创作理念先进、育人效果突出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打造一批形式新颖、参与广泛的网络思政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大对外宣传,持续宣传推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先进经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等,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五、组织领导和实施

本规划由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参与培育计划,强化与学校规划的衔接,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制订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规划,明确分年度的落实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养持续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