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进田野 让技术扎根乡土: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03 浏览量: 作者:王迪 来源:江南时报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以一场跨越课堂与田垄的实践,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当农机专业师生带着智慧农业装备走进溧阳市姜下村,这场看似寻常的科技助农活动,实则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刻变革。在这里,专业建设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师生成长与农业发展共生共荣,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交织共振,勾勒出一幅“职教强农”的鲜活样本。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办学根本。学校以农机专业为突破口,创造性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把专业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主战场,让师生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先锋队。在姜下村的沃土上,无人机划过的不仅是精准施药的航迹,更是职业教育对接乡村需求的创新轨迹;AI系统分析的不仅是农田数据,更是产教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实践密码。

在这场“智慧助农”行动中,交通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既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更是乡土文明的传承者。他们将晦涩难懂的惠农政策转化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田间语言;通过“三师协同”模式,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与农技专家的智慧聚合,让植保无人机、AI农情诊断等前沿技术扎根乡土。当青年学子手把手指导农民操作智能终端,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数字技术碰撞出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常州机电的实践,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育人逻辑的重构。学校打破“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的传统闭环,构建起“问题从乡村来、方案在田间定、成果到地头验”的开放式育人生态。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社会服务经历纳入人才培养评价维度,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技能学习者”到“乡村振兴参与者”的身份蜕变。这种将人才培养嵌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探索,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专业建设只有扎根大地,才能培育出有生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唯有直面时代课题,方能锻造出扛得起责任的新生力量。

从技术赋能到生态重构,这场职教改革的影响已超越单一活动范畴。当“00后农机服务生”成为田间地头的新风景,当智慧农业系统催生出“AI农情师”等新兴职业,我们看到职业教育正在重塑乡村人才结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常州机电模式验证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推进器”的核心价值,通过师生共创的持续服务,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输送了技术技能,更培育出懂政策、擅经营、会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这种“教育反哺乡村、乡村滋养教育”的良性循环,正是产教融合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当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带着专业特色走进广阔乡村,当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实现人生价值,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更加壮美的“山海情”。

原文链接:https://www.jntimes.cn/xxzx/202510/t20251031_8534737.shtml

初审:张波  二审:陈翼  三审:孙晓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