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8月初,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扎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育人成效。创意设计学院“吉水长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跨越1600余公里来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以“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项目田野调查及创新设计实践活动。这是该团队第四次走进三都开展非遗文化项目田野调查,旨在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交流,更好地推动非遗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人才培养。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聚居了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水族特有的马尾绣、水书等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数据收集,“吉水长天”实践团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马尾绣及水书等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实践团队对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增强非遗创新设计与实践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合。
聚焦非遗传承助推文化发扬
实践团队成员拜访了国家级马尾绣非遗传承人宋水仙老师和韦桃花老师,并将团队多年来的研学成果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对实践团队最新开发的“马尾绣新中式国潮礼服”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认可。
在民族民间藏品展馆内,宋水仙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三十年前在民间收购一条马尾绣背带的感人故事,并详细讲解了背带上面马尾绣纹样的寓意,为团队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文化课程。
团队成员利用“抖音”及“哔哩哔哩”等直播平台,与宋水仙老师一起在云端开设非遗文化大讲堂,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水族马尾绣博物馆中,团队成员全程参观了马尾绣作品,从老的绣片到最新开发的马尾绣产品,同学们被韦桃花老师团队的技艺所折服。“天才妈妈”韦桃花老师为实践团队展示了正在制作中的马尾绣服饰,详细讲解了不同的针法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和触感。韦桃花老师对学校及团队所做的非遗文化项目调查研究表示感谢,认为学校对本项目的开展为水族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活动结束后,团队带队老师樊旭代表创意设计学院为宋水仙老师、韦桃花老师分别颁发校外非遗文化指导老师的聘书。
发挥专业优势设计赋能非遗
水书是水族的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水书在水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婚丧嫁娶仍然照水书记载的“水历”推算决定。
团队成员先后拜访了水书先生潘必良、潘秀业两位老先生,并赠送了团队设计的《2023年水历》,两位老先生翻看了《水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有这样一群热爱非遗、专业技能强的年轻人关注水族非遗就一定会得到传承和发扬。通过与两位水书先生的交流,了解到水书习俗在三都水族同胞的各个节日和重要场合中仍在广泛应用。
创意设计引航民族课堂上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非遗、热爱非遗,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潘瑶主任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面料设计及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专题讲座,“吉水长天”团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腾讯、抖音、小红书及哔哩哔哩多个直播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在讲座中,团队在今年设计开发的新中式国潮礼服,被潘瑶主任作为优秀案例进行讲解,全国各地的拼布学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讲座结束后与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
实践团队老师应邀参加了黔南州三都县2023年民族传统手工艺马尾绣技能暨创意设计培训班,樊旭开展了“吉水长天”主题文创设计讲座,从文创产品的主题定位、市场调研、文创开发、设计生产等角度讲解了非遗文创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多维度地介绍了“吉水长天”项目,更新了绣娘的理念与思路,打破固有观念,引领绣娘创作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创意设计学院在水族非遗体验中心设立了“吉水长天”项目的展区,向更多绣娘分享文创设计与开发,让更多到体验中心的游客了解项目的开展情况,三都县融媒体也对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
考察馆藏文献校地合作互动
“吉水长天”团队成员先后实地考察了三都县水族文化博物馆、三都县水族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等地,收集和研究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化记载、研究论文等,并在水族文化博物馆、水族文化研究院建立了校外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建立校馆合作,共同传承,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根基,非遗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供稿:樊旭、吴小磊;编辑:谭喻天;审核:孙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