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意设计学院“梳”画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书记吴小磊的带领下,通过外出学习、走访调研、设计创作等方式开展以“学梳篦技艺、传非遗匠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武进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团队成员零距离体验梳篦制作。常州梳篦第九代传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匠”邢粮老师为实践团详细讲解了常州梳篦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从梳子开齿到撞齿、划样、锯背、描绘,一道道复杂的工序让实践团成员们惊叹连连,对工匠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邢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操作工具,从选材、开料、制胚到雕刻、打磨、抛光,一步步体验了常州梳篦制作的繁琐与精妙,深刻体会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和坚持。
在青果巷邢粮梳篦艺术馆,实践团成员与邢粮老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实地参观馆藏梳篦作品,揭开梳篦的“神秘面纱”,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据邢老师介绍,近年来梳篦以不断创新的形式,非遗文化联手红色精神,为建党百年献礼、为党的二十大献礼!馆内每一把做工精良的梳篦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成员们被深深地吸引。邢老师还结合自己的课堂内容,与成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学习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学院专业指导老师徐周萍的指导下,结合所看、所学、所想将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大家发挥专业特长,进行常州梳篦中国花卉系列、蝴蝶系列、江南水乡系列文创产品创作,设计出一款款充满创意和实用性的梳篦作品。实践团成员还走进社区街道,展示团队师生制作的常州梳篦非遗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遗瑰宝。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实践团成员的一次社会锻炼和能力提升,也是对非遗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弘扬。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学习常州梳篦的制作技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一系列常州梳篦非遗文创作品和品牌IP形象设计作品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供稿:沈鑫宇;编辑:陈翼;审核:宗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