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轮驱动 四维并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实践

作者:发布时间:2023-04-06浏览次数:1478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创新变革的重大命题,以机制建设和评价改革为驱动、“四大工程”为载体,创建“双轮驱动,四维并进”的工作模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理想信念的熔炉、主流价值的高地、优秀工匠的摇篮、“知行”文化的家园,开创“三全育人”新局面。

一、双轮驱动,有效激发育人活力

(一)创新“三相统一、耦合聚力”的建设机制

建设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统一,打造“联动式”工作格局。党委班子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组、总支班子进项目组、支部班子进工作组,“党委—总支—支部”三级联动,推进改革攻坚。

建设任务与部门职责相统一,构建“矩阵式”工作体系。由“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牵头部门领衔专项建设,打造各部门的目标链、标准链,促进纵向贯通;整合宣传部、教工部、学工部、团委、马院等重点部门力量,促进横向联通。

建设成果与学生需求相统一,形成“聚合式”工作机制。成立家委会,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和顶岗实习“红色驿站”,促进家、校、师、生、企五大育人主体全过程链接。实施“五育并举”,制订加强劳育、美育、体育工作意见及方案,补齐要素短板;构建“四季活动引领、教学咨询并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建立“以岗赋责、质效并重”的评价方式

清单定责、两联三进,创建“立体化”评价体系。推行“组织责任清单、部门履职清单、个人任务清单”的“三清单”制,以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进课堂、进活动、进宿舍“两联三进”为载体,以“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帮扶”为要义,制订各岗位的育人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评价体系。

分岗分类、一核多元,实施“全流程”评价方案。以“岗位职责+服务质量+育人成效”为导向,制订分岗分类评价办法,促使岗位点对应育人点、育人点聚焦需求点。实施“师德核心+学生成长”的“1+N”考核评价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主动服务学生成长、提升育人自觉。

二、四维并进,不断彰显综合效应

(一)实施党建培根工程,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

强化项目带动,实施“责任党建、融合党建、精准党建”,推动党建思政深度融合,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促进四方联动,依托党建联盟开展党建共建,促进“政、校、企、社”四方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放大品牌效应,推进“‘知行’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平台+N个党建育人品牌”的党建品牌建设,打造红色阵地育人样板。发挥党员作用,实施“1名党员+1名特殊学生”的党员先锋工程,加强重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教导。

(二)实施立德铸魂工程,构筑主流价值的高地

用好主渠道,创新“回应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将思政小课堂连上时代大课堂。守好主阵地,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积极释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锻造主心骨,建立辅导员“七个一”全流程培养体系和以“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代表的职业荣誉体系以及思政课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成长导航体系。建强主力军,实施“匠心师德”工程,推动名师、工匠扎根育人一线。掌握主导权,线下开设“知行讲坛”“机电讲堂”,线上打造“520”网络育人模式,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

(三)实施育才启志工程,打造优秀工匠的摇篮

厚植劳动情怀,构建“劳动课程+课程劳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文明修身工程”,开展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育工匠精神,组建由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组成的导师队伍,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搭建“校—省—国”三级递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培养学生崇尚技术、追求卓越。提升创新意识,以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为纽带,构建“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培育模式,培养学生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奉献基层一线,组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推进“返家乡,讲担当”等感恩励志活动,举办基层就业政策宣讲会,引导和支持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四)实施文化润心工程,涵育“知行”文化的家园

打造“知行”文化,秉持“知行并进”校训精神,不断吸收融合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元素,建设学校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培育基于“知行”文化的专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校友文化等子文化,开展社团文化节、技能节等文化活动,滋养具有常机电特质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推进文化育人,构建“‘知行并进’建文化,‘五位一体’育新人”的文化建设和育人模式,拓展思政工作路径。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30404/12404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