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求解产教融而不合之惑

作者: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33

新华社客户端南京11月6日电(记者刘巍巍)产教融而不合是困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惑。首批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学院”)努力求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难题,与10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协同共建产教融合联合体、创新平台、产业学院、技术中心等50多个,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5000名,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校长许朝山说:“我们伴产同行,与企共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主线和办学之道。近年来,学校主动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契合区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发展。”

为打造服务智能制造产业供给与转化的“立交桥”,常州机电学院建立“制度—平台—团队”科技联动技术技能服务模式,构建学校重大科研成果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精准对接机制,优化成果转化承载条件,促进科研骨干与企业家早期深度融合。

学校党委书记沈琳告诉记者,服务长三角及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高技术人才需求,以及常州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大平台,这是学校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有效做法。

新机制催生新生态。常州机电学院布局建设集实习就业、专业实践、人才培训、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222家,共建企业博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产教合作平台和载体34个,构建全方位、多维度校企合作育人与技术服务体系。

目前,常州机电学院共有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28个,以及先进装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配套建立柔性科研创新团队8个,工业机器人专业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居全国首位,确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项。

许朝山介绍,常州机电学院在智能制造产业链方面,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构建产教对接谱系,形成以智能制造类专业为核心、以制造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地方行业企业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常州机电学院与湖塘镇人民政府深入对接,签约共建“五链”服务品牌,并与湖塘镇总工会及一批当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沈琳说,校地双方紧扣“五链”,资源互通、发展互助、共建共享,合力织密服务链、拓展公益链、引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夯实协同链。

“五链”赋能,促学生发展与市场需求“面对面”、企业创新要素与学校科研资源“手握手”、政府服务理念与企业发展思路“肩并肩”。沈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通过内外互引联动,加快构筑更大范围、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为产教融合提供共享平台和战略支撑。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周萱婷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54020?d=134b3c2&channel=weixin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31106/4e19de017e3d4e1a8db11153119d5e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