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立大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5-03-10浏览次数:10


3月8上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四级调研员李宇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教学教材处副处长王艺雯、江苏省教育厅语言文字与教材工作处处长沈晓冬、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副处长李永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向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沈琳、校长许朝山出席,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许朝山校长主持。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沈琳在欢迎辞中,系统回顾了学校的办学历程,着重阐述了“双高”建设所取得的斐然成果。他指出,学校精准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深度对接教育强国战略,全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扎实落实职业教育 101计划,围绕“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大核心要素,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系统性改革。作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始终将“尺寸教材,国之大者”的理念深植于全体教职员工心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教材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与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在服务决策咨询、人才队伍建设、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四级调研员李宇辉针对教材基地建设提出三点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的建议:其一,要紧紧聚焦国家战略,强化装备制造领域教材的支撑功能,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深入研究重点产业,为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其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教材建设新模式,引入真实行业案例与标准,切实增强教材的实践性与职业适配性;其三,勇于创新教材形态,加速推进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转型升级。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精准对接装备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政行企校各方应携手合作,建立健全产教协同机制,科学优化专业布局,深度融合“人才链”与“产业链”;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各方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共同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为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会议期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正式揭牌亮相。基地设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党委书记沈琳为基地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晓明颁发聘书。同时,会议发布了由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发展联盟、机械工业出版社、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基地战略合作企业共同设置的首批揭榜挂帅课题,为后续教材研究与开发工作指明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职业教育装备制造教材研究基地”凭借深厚的专业基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学校全方位优化教材建设“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升级教材建设“专家队伍、开发模式、集成平台”,成功打通“校级—省级—国家级”教材递进式建设通道,形成了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强大合力。在队伍建设方面,培育了一支理论研究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材研究和开发队伍;在理论研究方面,积极探索“以能力图谱为基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新模式;在教材开发方面,共有63部教材入选“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并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在示范辐射方面,面向重点、紧缺行业领域发布教材年度建设指南,编制《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建设教材研制实施方案》等,在全国职业院校广泛推广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展望未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以教材基地建设为依托,持续聚焦产教协同深化与教材体系改革两大核心任务。一方面,强化智库功能,全力构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先行地”;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的改革新路径,打造教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示范推广的“桥头堡”,系统推进研究、咨询、服务及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示范高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常州机电智慧”与“常州机电方案”。

原文链接:http://szjj.china.com.cn/2025-03/10/content_4304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