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首页  基本信息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凝心聚力  全力打好“双高”收官战

奋楫笃行  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在学校四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3329日)

校长  许朝山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战疫情、促发展、保稳定,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努力下,以推进“双高中期”绩效评价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党建引领,上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学习教育、全面深化师生宣讲、全面融合发展实践;坚持思想铸魂,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成功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纪委领导班子;筑牢组织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学校入选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2个党支部分别通过教育部全国第二批“双创”验收和第三批“双创”遴选,1个党总支获评省教育厅“强基创优”培育创建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1辅导员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推进“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高标准推进“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高水平推进教育部苏锡常都市圈“一校一策”实施方案建设。

二、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突破

引领职教改革发展,持续推进“三合一,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两项成果分别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30强。师生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第二名1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等奖项4项,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19项;“互联网+”大赛实现国赛金奖突破,获国赛金奖、银奖、铜奖各1项,获批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建设立项单位;教师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等13项。教学资源建设再创佳绩,主持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验收,获批国家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16门省在线课程、2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部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学校获“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体育、美育教育再上新台阶,获中国大学生瑜伽锦标赛一等奖、飞镖比赛三等奖,获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女子排球赛冠军。1项作品入选省美育大讲堂,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比赛中获奖16项,获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一等奖等荣誉9项。

三、固本强基,高水平师资队伍继续夯实

继续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全年引进博士17人、专职辅导员18人,聘请省产业教授4人,柔性引进教授、江苏大工匠2人、高级工程师、博士8。深入推进教师团队建设,获批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1个,学校入选省“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协作组组长单位。完善常态化教师发展机制,制定“教师发展手册”,持续开展教师诊改,分析汇总整改情况,新增“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二级教授、省“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等省级以上高层人才18人。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培训,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分岗分类培训机制,教师培训累计1291人次,54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打造“云讲堂+博士沙龙+高峰论坛”三位一体的师资交流平台,举办“长三角智能制造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博士沙龙”和“第三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

四、协作共赢,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成果培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1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4项、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4项。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通过验收,常州市科技局重点实验室“虚拟制造与精密加工”科研平台、常州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立项。重大项目再获好成绩,完成技术合同认定93项,省技术市场认定技术交易额5528.90万元,转化专利123件,实现金额405.01万元,授权知识产权1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74件,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10位。实现继续教育到账经费2774.45万元,获批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实验校、全国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江苏省社会教育百强单位、社区教育“优质项目化基地”;获批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网店运营推广等32个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获批省社区教育精品课程1门、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2项。

五、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反哺发展作用凸显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机制持续完善,完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运营规范》编制,为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建设标准;受教育部物流行指委委托,牵头开展生产物流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研工作,为全国物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获全国“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4项。培育产业学院项目建设与项目成果,完成产业学院人才培养1610人,培育示范成果33项,入选现代产业学院优秀案例2项。合作培育省产教融合型企业15家,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2个、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2个,获评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

六、扩大开放,对外合作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深化对外开放,构建类型教育“四式一化”国际化范式,学校当选全球工匠联盟(亚太区)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获批省国际化品牌专业立项资助项目;学校再获“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建设吉尔吉斯斯坦“郑和学院”、中非乌干达知行学院等4个海外学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5位学生赴韩国亚洲大学、新罗大学攻读本科。立项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英文)1部,在首届省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中,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做好对口帮扶工作,4名干部继续在伊犁丝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援疆工作,2名专业教师完成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教工作。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课题典型案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服务乡村振兴案例。

七、全员参与,招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服务学生成长,继续推进宽口径、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招生模式,生源结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共录取新生4605人,其中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4+0”项目录取181人。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8%,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建设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60家,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班级29个,完成订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人数1242人;获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连续三年);成功入选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八、“五化”治理,内部服务保障有力有效

积极构建五化治理模式,推进内部保证体系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开展制度梳理工作,完善纵向分层制度体系;梳理各类制度近400项,修订部门工作职责、制订岗位工作标准,优化部门职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搭建“教育大脑上报系统”,建成基于OA管理平台的采购业务全流程活动,实现了全业务办理一体化,提升办事效能。围绕教风学风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一批集体和个人获“省先进班级体”“省职业规划大赛中获特等奖”、省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等荣誉,1个项目入选省高校“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十佳项目奖”。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再获省教育厅高校部门决算先进单位;做好国资管理、采购等工作,获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良好等级;做好“双高计划”中期建设专项审计等工作;顺利完成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出台《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方案》等制度,初步建成校园安全三级网格;有序做好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商务排版信息化素养提升挑战赛“最佳挑战者”等荣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体育馆顺利投入使用。建设美丽校园,获批为首批省绿色学校(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成功举办首届美食节,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2年学校各项工作成果突出,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全校师生员工战疫情、保稳定、促发展,确保工作不断档、任务不减量、进度不延后,展现常机电人的担任作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校在拓展办学条件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对照新一轮“双高”创建和职教本科申办等目标,学校认真谋划、艰苦创业、积极推进,但在办学经费、土地面积、资源配置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瓶颈和困难,需要内外合力花大力气进行解决。

二是学校在深化对外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当前,学校对国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对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学校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反哺教育教学力度不够,还存在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办学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3年工作展望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十四五”建设和“双高计划”验收的关键之年。同时,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学校党代会“大写意”绘制成“工笔画”,以“双高计划”验收为重点,以“职教本科”创建为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方位、全过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规范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创建;聚焦担当作为,强化干部人才能力素质;聚焦强基创优,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聚焦风清气正,以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凝聚合力,深化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围绕“双高”验收,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对照验收文件要求,编制“验收单”,画好“路线图”,定好“时间表”。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全过程评价,争取以优异成绩通过“双高计划”建设验收,并启动编制新一轮“双高计划”申报方案。加强工作专班组织领导,强化协同协作机制,推进职教本科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提质培优”承接任务验收,实施职教本科专业创建工程,做好教育部现场工程师项目申报,完成“职教本科”“强国工程”“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等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开拓外部资源,对照编制《达标工程方案》,实施达标工程建设,推进公寓改造,咬定目标,推动新校区合作建设洽谈;对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学校方案。

三、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持续提升育人成效

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构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争先进位、协同发展。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链,推进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建设,立项不少于5个专业、20门课程。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课程建设与供给,牵头建设全国行业性智能制造类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争创数字化教学资源国家标准委试点项目,立项不少于1个省级以上资源库、不少于10门省级课程,立项省重点教材不少于4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不少于3部。统筹做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技能大赛、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力争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奖项不少于1项、教师技能大赛省级以上获奖不少于2项;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奖项不少于1项;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不少于1项。持续推进体美劳教育教学改革,参加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等各类赛事争取国家级获奖1项、省级获奖3项;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赛中获奖不少于15项;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能力素养集”,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案例评选等活动。

四、立足人才强校战略,持续优化师资队伍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二级绩效管理试点,出台试点方案,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范第四轮岗位设置与聘用,提升工作绩效。组织开展“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工作,建设立体化评价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取得政府、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持续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新增智能制造领域博士10名以上,省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10项,工匠型教师10名以上,专业教师企业兼职与柔性聘请产业教授等累计达50名以上;培育重点领域、专业的领军人物,聘请行业联盟有影响力的专家。持续建设教师服务交流平台,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平台品牌效应。进一步优化“高职教师发展”微信公众号,提升服务质量,举办第四届智能制造领域国内青年博士沙龙和智能产品领域国际交流会议,依托“华东智能制造技术教师培训学院”,开展培训200人次以上。推进教师发展研究院建设,新增省级研究成果10项以上。

五、推进服务高地建设,持续尽显责任担当

持续提升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教科研业绩考核办法》等制度,做好资源整合,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探索科研平台实体化运行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省技术市场合同认定7000万元,科研合同额7900万元;知识产权转移转化120件、到账经费300万元;发明专利授权数保持全国高职前10位;获省政府科研奖2项、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扎实做好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工作,完善社会培训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监控,打造师资培训、行企培训等品牌项目,建设校外社区教育基地,提升继续教育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完成到帐经费3000万元、培训34000人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2500人,在籍生规模稳定在7500人以上。

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提升合作水平

持续深化合作交流办学,以双高建设为重点,发挥全球工匠联盟作用,高质量做好电子商务专业省国际化品牌专业中期检查工作;推进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化品牌专业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扩大影响力。培养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00人,招收留学生100人,引进专兼职外国专家10名。围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等目标,持续对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深度援建工作,提升受援学校的内生动力。努力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等项目,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推进五大产业学院重点示范成果建设、五大职教集团共建共享机制与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新增省产业教授3-5名;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完成行业企业捐赠4200万元以上。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多方合作共建、协同推进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和新能源输送、新能源汽车2个产教共同体建设。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健全校友工作体系和机制,提升校友“反哺”母校动能。

七、推进管理服务改革,持续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扎实推进招生就业工作,推进招生工作由“要素驱动”向“品牌打造”转型,优化生源结构和质量,招生计划完成率97%以上。统筹“就业需求导向”与“产业需求导向”,不断提升高质量就业的成色,年终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8%以上。修订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二级管理机制、构建企业审查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入库”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提升招生、实习、就业数据源头治理能效,协同推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落地落实。持续提升学生管理服务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助推“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全系列发展领航计划,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便利化、精细化、优质化的服务,助力学生发展、学生增值。实施“辅导员增能计划”,对标省赛开展专项赛、“精彩一课”等系列竞赛,推进实施“名班主任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八、深化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夯实服务保障

持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做好治理制度建设,修订部门职责、岗位工作标准,重点解决岗位职责缺失、边界不清的问题,加强制度执行的跟踪与督查,形成纵向分层级的现代制度体系。完善治理流程,优化数据治理,提升办事能效;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调组织机制,落实行政会议制度,推动重大问题解决、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持续发挥跨专业教学团队、学术委员会等作用,推进多元协同共治。深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促进事业发展激励机制等,促进教师发展与贡献、学生增值与服务。持续打造校园信息化新生态,推进三维GIS虚拟校园、“新双师”AI教室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压紧压实防控责任,抓紧抓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推进人工智能与先进工业中心等项目建设;贯彻《安全生产法》,推进视频监控、消防报警等一体化建设。开源节流,保障资金流畅、降低资金闲置;聚焦内控建设改进、信息化建设,做好专项审计与结算审计。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合理资源配置。围绕高职教育热点、重点、难点,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开展阅读推广等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奋进正当其时。2023年学校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坐标新方位,乘势而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我们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再谱华章,全力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建校60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