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组成“丝路青年”实践团,走进了一家集种植与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在这里,他们不仅见识了火龙果、马蹄、芦蒿、水稻等多样作物的培育场景,更在田间地头与职业农民深入交流,开启了一场融合农耕学习与文明对话的暑期实践之旅。
实践团的青年们首先跟随农场主穿梭于种植区,详细了解各类作物的生长周期、水土需求。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看到马蹄时格外亲切,“这些作物在我们国家也有种植,但培育方式大不相同。”他们一边记录农场的灌溉系统参数,一边对比本国的传统种植经验。
在养殖区,同学们观察了生态养殖与种植的循环模式——畜禽粪便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和稻田;作物秸秆则作为饲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农场主介绍:“现在种地早不是‘看天吃饭’了,机械耕种能省一半人力,大棚技术能让草莓提前两个月上市,化学肥料也慢慢被有机肥替代,既保产量又护土地。”这番话让来自中亚的留学生们深有感触,“我们国家耕地不少,但机械化程度还不够,这些经验太值得借鉴了。”
农场主摘下刚成熟的火龙果招待大家。饱满的果肉酸甜多汁,青年们围在一起,边品尝边交流感受。“在我们国家,火龙果要靠进口,没想到在这里能亲手摘到新鲜的。”一位非洲留学生的话引发共鸣,大家热烈讨论起农产品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话题,更意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大棚外,正值作物自然生长的丰饶季节,农场主特意带大家查看休耕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养地’秘诀,大棚种反季作物能赚钱,但也要让土壤歇一歇,为冬天的种植积蓄力量。”这番话点醒了实践团的青年们——反季种植虽能“待价而沽”,但可持续发展才是长久之道。留学生们感慨:“中国的现代农业让我看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是‘有节制的发展’,既用技术提高产量,又懂得尊重自然规律,这种平衡思维太珍贵了。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在稻田间合影留念。
此次实践之旅,不仅让丝路青年们学到了实用的农耕技术,更让他们在文明互鉴中找到了共鸣。农田是最好的课堂,每一株作物都是交流的使者。希望这份跨越国界的农耕情谊,能像大棚里的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结出更多合作的果实。
(供稿:史爱清;审核:尚德强)